首页 崇祯八年

第八百六十九章 人才不问出处

字体:16+-

女儿的终身大事总算是有了着落,朱由检也算了结了一桩心事,接下来他就可以把全部精力用在对大明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上了。

以朱由检深植与脑海的思维和认知,前世德国经济发展模式以及社会福利制度是他最希望在大明搭建的。

以高科技制造业为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基础,用做工精良的产业垄断全球市场的部分领域,然后再将获取的高额利润持续不断投入到民生工程中,从而使大明绝大部分平民百姓受益。

教育和医疗是社会福利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者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全民免费才是根本,这一点他已经与太子沟通过数次,并且将之写入皇明祖训中。

为了给后世打好基础,引进人才与培养本土人才,将会成为大明国策,内阁重臣们普遍都非常认同此项,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阁臣是施政者,他们执政观念一旦形成定式,那在选择承继者时自然会寻找志同道合之人。

朱由检并不介意重臣们挑选接班人的举动,虽然他们选择的大部分是世家子弟。

只要是能力出众、德才兼备的臣下,出身富贵或贫寒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接班人会一直将优良的政策执行下去,不至出现于人亡政息这种糟糕局面。

重大政策的延续性是国力强盛之基础,朝令夕改往往让国家变得一团糟。

以大明现在的体制,只要个人能力卓越,想要在万人之中脱颖而出并不困难。

科举已不再是唯一选拔人才的制度,没有了身份的束缚和制约,就算是一个县衙里的普通吏员,一旦表现出远超众人的眼光和能力,那他将来的前程也会一片光明。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无数验证。

温侃、郑芝凤、宋应星、孙克敌、李建业等就是最突出的例子。

这几人都不是进士出身,但现在却一样身居高位,这其中,温侃与孙克敌是公认的政治新星,被认为是前途无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