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者中象裴嗣父子这种状况很普遍,本身不算普通百姓,而是士人,但身无官职,又乏财产——或者在路上被抢光了——渡江后衣食无着,只得依附同郡豪门居住,就此逐渐形成了一种无奴婢之名而有奴婢之实的特殊中间阶层。不过裴氏父子运气还算比较好的,突然听闻裴家正支有人南渡了,那就赶紧央告着卫氏,要到建邺来抱大腿啊!
而卫氏原本在中州就不算顶级豪门,尤其卫瓘父子遇害后,就光剩下有爵无官的卫实一支,以及一些孤儿寡妇(比方说卫玠就是卫瓘之孙,次子卫恒的次男),势力日蹙,因此南迁后也不敢居于建邺附近,而被迫得在相对偏远的江夏落户。
——还有一支跟他们都比较熟的解县柳氏,也是河东豪门,则定居在了襄阳。
这回还是卫展、李矩都有出仕琅琊王之意,所以才带着卫玠等人到建邺来谋官,顺道让卫夫人教教王家小子书法,跑跑王氏的门路。结果听王导跟他们说,东海王妃同样南渡了,不日便会从寿春赶来,所以赶紧的,把卫门裴氏他们都叫过来认亲哪。
既是同郡,本该抱团取暖,而且巴上裴该用处还不甚大,若能蜷伏在东海王妃羽翼之下,那前程就比较有保障了。
裴氏父子则欲趁机脱离卫氏的庇护,复归本家,一提出此议来,裴该自然无有不准。一来庇护宗族,乃是这年月的政治正确;二则他缺钱更缺人,若如裴氏所说,想在江东厚殖产业,重振家声,就非得招揽足够的办事人手才成,那还有谁会比同姓更加可信呢?
裴嗣、裴常只要不是太傻,肯定懂得只有宗族繁盛,自己小家庭才能水涨船高的道理,而且他们家偏离主支很久了,自身又无官无爵,起码一两代内,也根本不可能爬到裴该脑袋上去。至于阴奉阳违、以庶欺嫡、以奴欺主等事,裴该若是够精明呢,那就不成其为问题,若是颟顸呢,换了别姓一样可能捅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