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夫子今天代课,说的是《尚书》,在众多学生中看到了徐杰,平日里多随意的卫夫子忽然端坐了几番,讲起经义来,格外的认真。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献,说的都是秦以前之事,有事有理,也较为晦涩难懂。四书五经中五经之一。徐杰在真正开始上学堂之前,对四书五经抱有很大的偏见,只因为科举本身就在徐杰心中有不好的观感。特别是后世极为局限的科举制度,在徐杰以往的心中总有一些不好的形容词。
徐杰以往对于科举,并未有真正的了解,只以为就是一些文酸读书人,傻傻的读那四书五经,然后去考试,把四书五经用华丽的辞藻解释得好的,就能高中。
其实不然,自从徐杰听到科举还要考策论,考治国理政之道,考那务实有效的政策办法,徐杰对于科举观感其实就改善了许多,知道科举并非真的就是考文人死读书。
待得徐杰真的深入了解了四书五经之后,对于四书五经也有了新的认识。
四书五经,其实内容归结起来很简单,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这个民族的哲学思考方式,这个民族对于天地与自然的认识,这个民族对于文明社会道德伦理的规范。
就是这个民族内涵核心的传承,这也是为何有四书五经这个归类的缘由所在。四书五经流传,华夏民族就永不熄灭。其中观念与认知,可以随时代改进,但是不可抛弃。
听讲总有收获,最让徐杰惊讶的却是卫夫子最后之言:“呜呼哀哉,我等后人读《尚书》,却难辨其中真伪。《尚书》大劫有二,小劫无数。其以秦一统而焚书开始,后有西晋永嘉年战乱更甚。到得如今,已然难以分辨其中哪些篇章为真,哪些篇章为后人作伪而补。”
徐杰闻言惊讶非常,卫夫子之言,岂不是说这篇现在读书人学的《尚书》,其实里面有许多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