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和堡距离大同百里开外,东接天镇、阳原;南与浑源、广灵为界;西与大同县毗邻;越过长城,便是距离控弦引弓二十余万,时刻可能入寇中原的土默特部落。城池位于云门山,采凉山,六棱山、殿顶山,等山川环绕之内,地形险要,与虏骑又近在咫尺,自然是兵家重镇。
原本阳和堡属于大同下辖七十二堡之一,但是隆庆四年,宣大总督的驻节地自宣府移于阳和,城市的地位就和大同并驾齐驱甚至尤有过之。与大同相比,阳和的城市规模略小,由于没有藩王宗室居住,繁荣程度也远逊。
整个城市街道只有几条,买卖铺面有限,主要以铁匠铺为主,粮行、布庄只有一家,杂货铺都看不到,更没有满大街的莺莺燕燕丝竹之声。空气中弥漫着汗臭以及粪臭味道,耳边听传来的不是铁匠炉旁那叮当作响的敲击,就是阵阵马嘶。
在这里看不到身材高挑风满的大同婆姨,只有一队队手持长枪大戟的官兵往来奔走。即使不穿号衣的男子,也是身形剽悍目光凶恶,走起来步履生风,与腹里地区大不相同。
打量良久放下车帘的张舜卿低声嘀咕了一句:“这里好像个大兵营啊。”
范进笑道:“这里本来就是个兵营啊,阳、高二卫、总督直辖标营,另有天城入卫游击的游兵营,整个阳和堡军官一百八十一人,在籍官兵九千三百二十八人,马骡五千八百九十二匹,除去城里的云林禅院外,整个阳和堡就是一座军事堡垒。这边的情形就是这样,你听……”
说话间,范进闭上眼睛,做出凝神倾听的神态,张舜卿不明所以也学着丈夫的样子去听,片刻之后皱眉道:“打铁的声音叮叮当当的,吵都吵死了,有什么好听的。”
“不,我听的不是打铁的声音,而是胡马嘶鸣,军民哀号,无数冤魂痛哭乞活。这里离鞑虏近在咫尺,每次胡马寇关,此地便少不了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自俺答封贡以来,朝廷与鞑虏再无大战,可是每到秋高马肥之时,这里依旧是干戈不断。说一句最直白的话,这里就是一道挡风的墙,这面墙越高越厚,我们在京师就越感觉不到冷。如今老泰山坐镇中枢,四海升平安居乐业,可是这里每一块城砖上,依旧向外流血。所以这里的氛围注定和京师不同,否则这面墙就没用了。当然,我不是说眼下这样就对,即使是边关,也应张弛有度,搞得这么紧张人就容易冲动,搞不好就会让小事变成大事,让小风波变成龙卷风。郑范溪这样搞法,也算是有他的考量,就是不知道气氛是一直这么紧张,还是现在才如此。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如果长年累月都是这个样子谁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