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尘仆仆的信使带来令人感到沮丧的消息,仿佛一夜之间,整个天地就此逆转开来。望着满面灰尘表情沮丧的士兵,以及郑洛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愤怒,恍惚间让人产生一种穷途末路的感觉。
辛爱汗突然翻脸,放弃了谈判,改为宣诸于武力,大明与土默特之间维持了数十年的和平宣告终结。双方在极短的时间内,爆发了数十次冲突,而每一次冲突,都以边军的败阵告终。
如果仅从纸面上看,这些败北无关大局,都是些小规模战斗的失败,加起来损失也就是两、三千人。胜败乃兵家常事,洛麾下依旧有十万以上的将兵可供指挥,大量堡垒、要塞也依旧在明军控制之内。即使野战遭遇挫折,拥有火炮、火铳的明军对比以弓箭为主要兵器的蒙古军,在守城环节应该拥有绝对优势。
但是熟悉军伍之人如戚金,却已经从这种败阵中感觉到大事不妙。
在眼下的时代,战争的胜负往往决定于士气而不是装备。每一场小规模冲突都以失败结局,于军人的士气是巨大打击。大多数士兵不会想到我身后还是十万人,我们还能打,而是觉得我们输了那么多次,这次还是会输,于是就真的打不赢了。
大军团战斗的胜负,责任在于主官,在于配合,在于后勤补给等因素。这种小规模战斗,就纯粹是将兵的问题。只有在边军作战意志不高,甚至是有意卖阵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这么告频率的败北。而郑洛的书信,也印证了这一点,手下的军官一致反映:不想打。
边军作战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要钱。人头可以还赏金,袭击蒙古部落可以发财,这就是支撑军官打下去的动力。至于家国情怀这种事,上层说说还可以,到了基层武官里,根本没人在意。根据郑洛的书信内容来看,士兵们反应不愿意为了蒙古女人卖命。辛爱进兵,是为了向大明讨要三娘子,如果放回三娘子,两下就可以罢战。既然这么简单,就把三娘子交出去好了,何必要士兵们为她流血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