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似乎开始了。通化的杨锐此时并未入睡,他还在用心审视各实验室、各项目组的研发进度报告——唯有他才更清楚什么是什么、能用来干什么,也只有他知道究竟哪个实验室、项目组的研究最为关键。另外,只要能说得上来的东西,他都能提些意见,这些意见大多是有益的,即便不能给研发带来实质进展,也最少能指出了一个正确方向——后世就是这么样的。不过,和一开始相比,他的意见越来越少,而且大多集中在武器研发上。
此时,他阅览的正是去年访日后提出的天眼计划,即侦察卫星计划——以火箭实验室之前的报告,将卫星送上天火箭是能做到的,但上天之后并不等于完事,还有一大串问题需要解决。照片定位只是后面的问题,最少那个时候手上已经有卫星照片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照相机,此时的高空照相机分辨率太低,装在万米高空侦察机上的相机精度可达一点五米,但装到卫星上,精度大概只有二十多米,这只能看清航母无法看清飞机。
因此在火箭改进(经过计算,并不需要用丁型火箭发射卫星,只要在成熟的丙型火箭根部加装四具捆绑式推进小火箭便可)的同时,照相机精度也在想办法改进。除了相机精度,还有卫星设计问题、高空中金属热胀冷缩问题、胶卷保护问题,空间温差问题、胶卷本身韧度问道、胶卷换卷问题,卫星小角度变轨问题、遥感问题、高空动力问题、胶卷回收问题……
问题确实很多,但从去年秘密立项开始,这些问题都在解决中,实验室预计明年七月可第一次发射。除去卫星以及火箭改进上的投入,每次发射的费用超过一千五百万,高达一千八百万之巨——四氧化二氮的成本是液氧的四倍,而偏二甲肼的成本更离谱,居然是煤油的一百倍!看到燃料成本如此高昂,杨锐很是后悔照抄后世长征火箭。唯一能聊以安慰的就是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两者都不需繁琐复杂的冷藏设备和高压密封设备、也不需点火装置,火箭因为结构简单,可靠性好了不少。从总体上说,这又降低了研发费用;再则是不需低温冷藏的燃料装填比液氧迅速,这点对军用火箭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