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大明社会出现的工人、农民收入低于平均发展水平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进步时期所面临的必然挑战。
因为资本在壮大,而资本壮大势必会剥削工人的利益,挤占农民享受的社会红利。
若是指望资本家替工农考虑,那就无疑于天方夜谭了,只有朝廷能去考虑。
而实际上,眼下大明有一部分官员甚至都觉得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去考虑。
虽然工人、农民的收入低于整个国家平均的发展水平,但那也只是增速上的对比,跟实际的生活质量无关。
皇明四十二年时间下的大明百姓,除了偏远地区的咱们不提,京畿带、江南带、中原带三大块老百姓的生活还要多舒适。
三天吃顿带肉腥的不算什么生活压力,一家四口顿顿吃饱,一年换四五身新衣服不算什么生活压力。
日子都过成这样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
这种生活质量你扔到二十年前,问天下的老百姓,他做梦都不敢梦这么离谱。
朝廷为老百姓做的已经够多了,为这事还有啥好操心的,完全没必要啊。
人心不足蛇吞象。
有这种想法的官员不多,但仍占有部分的比重,而他们之所以这么想的原因其实也是正常的,因为随着百姓的生活质量越高,他们对其他方面的吁求也在加大。
都饿肚子的时候,觉得国家能让他们吃饱就是圣君在世,够老百姓齐呼万岁磕头焚香了。
而当吃饱了之后,老百姓看富商、官家人都吃上肉,他们也会想吃。
他们对自己生活的渴盼标准一样在不停的提高,一样不会满足现状。
要求政府越来越廉洁、要求公员队伍越来越清贫,起码也要和他们过同样的日子,要是过的更舒服,人心就不会平衡。
社会的主动吁求就是这么出现的,也就成为了摆在朱允炆与内阁案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