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王体乾走去司礼监拟旨,朱由校冷笑一声。
他甚至都能想象得到,今日过后,满朝的东林党人,甚至是全天下的士子,会气急败坏到什么地步。
舆论权,从来都是掌控在文人手里。
眼下朝局状况,不求改变是不行的,要是连皇帝都害怕,那就没有什么人敢跨出这一步了。
有魏忠贤在前面搅和,朱由校的开源节流也正在悄然进行。
第一步,让王在晋去查京畿,是想知晓天下各处的粮储,府库存备的基本情况。
虽然不是很详细,但起码不会陷入两眼一抹黑的境地。
第二步,就是朱由校今日在朝堂上和回到暖阁发的圣旨、诏书,立场明确的要打击官商勾结和偷税漏税。
当然,朝堂上的文官肯定要不断上疏反对,提高京杭关税也会让商人们起来闹,所以需要抬出一个得力而且忠心的官员。
这个官员要有能力,也要为了办实事而不顾全名声,魏忠贤、刘侨属于办黑事的鹰犬,放不到明面上来。
这个时候,王在晋出现了。
王在晋在召入京城以前在江南督运京杭河道,因为严格的把关控制,所以在士子中的名声并不怎么样。
但是根据户部尚书赵秉忠的奏疏来看,大明今年一整年的财政收支,恰好就在他督运京杭河道以后,全面赤字的情况有了一个微小的改观。
万历四十七年一整年只有四万左右的京杭运河关税,今年账面上的收入增加到了十一万六千两。
这个改变很微小,甚至就连大部分豪商一个买卖的进出数额都抵不上,和后世满清动辄一两千万的关税收入,更加不值一提。
但是从皇帝的角度来看,王在晋督运河道不到一年,关税单方面的收入就已经翻了近三倍!
如果说,王在晋督运关税后对如今的江南财阀起到了什么太大影响,那他应该早就去职了,根本也干不到自己登基后召见他的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