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了公元前536年的春季上旬。
在过去的两三年之内,汉国进入了一段相对的沉寂期。
之所以有“相对”这个字眼,当然是因为汉国并非什么都没有做,只是没有按照列国所料想的那样在吞并韩国三分之二城邑后,对范国或荀国展开军事兼并。
汉国从公元前539年开始进军“汉中”,仅仅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就对汉中形成压制,后来却是花了七个月的时间才遏制住当地的反抗。
吕阳抵达“汉中”只干两件事,继续征剿当地部落为其一,再来便是不计伤亡和耗费将汉中人徙离了。
中枢为了配合吕阳对“汉中”的经略,一再将战争中俘虏的郑人、沈人、蔡人、乌氏人和义渠人分批转移到“汉中”定居,采取的是一种混居的安排,再安置相当数量的老汉人。
这些人,除了原本就是汉人身份的那一批之外,他们要么是参与了“长安”的修筑,不然便是参加了修渠,完成了“劳动改造”和“思想改造”的程序,充填到“汉中”去了。
汉国对“汉中”置郡,规划出了两个“县”,一个县在汉水上游,筑城取名为“南郑”;另一个县则是在汉水中上游,筑城取名为“郇阳”。
那么就是虽然有了“汉中郡”,治下却是只有两个县,两地相隔还长达四百里,以“郇阳”作为首府。
置县的位置和命名并不是吕武亲选,工作交给了左相和右相一同完成,实际的操刀人则是作为汉国太子的吕阳。
为什么会选择相隔四百里的两个位置筑城,又是为什么将城池取名叫“南郑”和“郇阳”,里面肯定有一段很长的故事?作为君王的吕武才没有那个闲工夫去了解,知道汉国增加两县一郡也就够了。
事实上,作为君王要不要事无巨细什么事情都管,有没有那个精力是一回事,有没有必要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