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期,想要留学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花费高也就罢了,最关键的还是语言不通。
留学的前提就是先学外语,不光要满足口语交流,还必须要达到应试水平。
除了日本的野鸡大学敞开收人外,其它大学都是有门槛的。除非缴纳高额的赞助费,要不然就只能通过入学考试。
具体是笔试,还是面试,又或者是推荐入学,这就没有统一标准了。
能不能脱颖而出,除了个人能力之外,更重要的还是人脉关系。
这也是远东地区的留学生去日本的主要原因,毕竟去了就有书读;而去其他国家留学,能不能拿到入学资格都不知道。
南洋大学招生也不例外,入学考试仅限于奥属南洋几个考点,不可能派人到全亚洲组织考试。
教育部有规定,考试大纲肯定要围绕着中学教材来。同样的试题,临时抱佛脚的海外学子明显竞争不过苦读十几年本地学生。
看似全亚洲招生一千多人,实际上能够在笔试中脱颖而出的,还是奥属南洋地区的学子居多。
笔试无法通过,就意味着和免费教育绝缘,只能掏钱读书。
南洋大学初立,威廉这位校长也没底气,所以在收费上还是非常公道的。
对比国内那动则过万的高学费,南洋大学收费最低的专业,每年仅仅只需要500神盾。
对身家丰厚的留学生来说,这自然不是问题。可是对绝大多数身家一般的学子而言,这就是一个大难题。
尤其是对以耕读传家传统家庭来说,更是一笔天文数字。纵使有万亩良田精耕细作,每年的收益也不过万把两白银。
看似是够了,可是一大家子都有指望这些收益吃饭呢,最多也就能够供养一两名留学生。
当然,最主要还是因为现在只有取消科举的传闻,并没有变成事实,大家对留学的热情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