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穿成科举文里的嫡长孙

第224章

字体:16+-

运气不佳,仕途不顺。

江子匀明知好友在京,却不肯相见,除了怕给裴少淮添麻烦,恐怕也有几分寒门子的自尊心在。

裴少淮约见后,他又早早来了,足以见得这份“想见不肯见”的矛盾。

江子匀倾诉尽心底的压抑,没了负担,情绪畅快了许多,道:“不提这些了,人生在世不称意十之八·九,难得与淮弟重遇叙旧,还是聊些别的罢。”

江子匀主动岔开话题,改聊裴少淮的事。裴少淮的万民书张贴长安门外、连刊三期邸报,江子匀自然是知晓的,他道:“淮弟将昔日文章所论,体现于实策上,实在令人佩服。”

写文章是写文章,当官是当官,既能写好文章,又能当好官,确实了不得。

“子匀兄入仕多年,必定也有所悟罢?”裴少淮问道。

“比不得淮弟,但也摸到了些许门道。”江子匀应道,“身为一县父母官,最踏实的功绩不外乎是让百姓能吃一口饱饭,仓有粮,老有养。”

“子匀兄说得没错。”

江子匀继续道:“谈起粮产,大庆官员总就一个思维,开拓荒地,扩大良田,种的地多了,粮食自然也就多了。这般想自然也没错,只是忽略了一个。”

“是何?”

江子匀另取一些清水,用手指在桌上写下“粮种”二字,继续道:“吾在胶东,曾走访各个乡里,百姓田亩所种,多为小麦,只因白面口感好、价格高。实则,新辟的田亩并不平整,改种豆黍更为合适些。倘若能收纳各地粮种,仔细比较,因地而种,产量必然胜过一味地种植稻麦。”

这番见解得来不易,江子匀坦****说出来,可见对故友信任依旧。

“与水争田,与山争地,又还能争得了多少?是以,粮食增产还得靠‘粮种’二字。”江子匀下论道。

见解是好的,只可惜还未来得及实践,便免官守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