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九,黄道大吉。
一大早,陆秀夫、陈宜中等人便早早的沐浴更衣,身着素布白袍出得门来。
二人皆不乘车,步行过市。
倒也不是为了招摇过市,而是因为之前赵维的那句话,“娘们儿才坐车....”
好吧,做车的都是娘们儿,弄的新崖山上下,只要是男人都不好意思再乘车了....
逼着陆陈两个老人家也要弃车从骑,重拾六艺。
而今日到民学参加开学大典,路途实在太近,就不值当骑回马,所以干脆步行而来。
转过街角,远远便见新崖山最繁华之地,远近各有一处高挑门楼。
一曰:儒林晓堂...
一曰:匠塾!
这是大儒王应鳞亲自执笔,给小学和工匠学堂赐的名。
本来吧....沈福海和王仲林图省事,想要直接沿用宁王在教改中使用的“小学”“技工学堂”这两个名字就算了。
可是王应鳞不同意,既然要办,那就办的合俗合规。
放眼大宋,哪个文教之地还没个响当当的名字?
就比如、花州书院、嵩阳书院、紫竹书院等等。
让人搭眼一看,那便是书香四溢,文采盎然。
于是,王老爷子想了一晚上,定下了儒林晓堂和匠塾这两个名字。
“儒林”二字自不用说,虽然民学发于市井,但老爷子还是希望从这里出去的孩子可以继承儒学大道,发扬光大。
而关键则是在一个“晓”字上,“晓”与“小”同音,算是迎合了赵维的初想。
而“晓”有知晓、拂晓之意,寓意蒙童由此知晓大道,有如宋之拂晓。
至于匠塾.....
好吧,王老爷子有点敷衍,一帮子人学木匠瓦工,打铁锻铜的学堂。又不用他去传道授业,管他呢?
当然了,王应鳞敷衍也只能敷衍在起名儿上面,事实上匠塾可一点都不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