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十二年八月初九,南京,皇宫,奉天殿。
朱棣表示要给张灏一些赏赐,并询问他的意见,如此亲切地态度,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跌眼镜(意思是这个意思,当时的中国可没有眼镜这个东西)。张辅心里虽然欢喜,更多的却是惴惴不安,生怕儿子说错了话。
张灏朗声答道:“皇上此次亲征,微臣随驾。微臣做了些什么事,皇上法眼如炬,一清二楚,微臣若是再说自己寸功未立,就不是谦虚,而是虚伪了。”…………“张灏立此大功,不是因为我是皇上的臣子,不是因为我是英国公的儿子,而是因为——我是汉家儿郎!在张灏的心里,最有资格坐享这锦绣江山的,只能是我们汉人,绝不能让异族的铁蹄踏入中原半步!”
武将们巴不得多立战功,希望自己能追随皇帝北征,文官们对此持保留意见;迁都一事,遭到群臣的普遍反对,认为皇帝是劳民伤财、多此一举。借着现在这个难得的机会,张灏向文武百官论述北征的必要性、迁都的正确性。
“我知道,在某些人的眼里,皇上北征是好大喜功,皇上迁都是劳民伤财。现在我告诉你们,此等论调是大错特错,鼠目寸光,愚不可及!”
“皇上为什么数次北征?那些野蛮人,从秦汉时的匈奴,到隋唐时的突厥,从两宋时的契丹、女真,到眼下还在苟延残喘的蒙古,哪一个不是凶狠残暴、杀人如麻之辈?他们对待汉人,可曾心慈手软过?没有,从来都没有!跟他们讲什么仁义道德,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自取其辱!”
“所谓的强汉盛唐,也曾经放下架子,与匈奴、吐蕃和亲,可是有用么?昭君出塞、文成进藏,很多人称赞她们,说她们是为国牺牲,有功于社稷;我却不敢苟同。”
“我们看到的,是她们出嫁时盛大的排场,表面的风光;却不知,她们只是两个失宠于君王的可怜人。她们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安排,心里埋藏着多少无奈、多少辛酸,又有谁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