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火车,听起来有点搞笑,仔细琢磨一下并非不可行。
首先, 平川如今有了煤炭和高温窑,早就有条件炼制出铁轨和轮轴所需的锰钢和灰铸铁。
其次, 就像楚溪客说的, 平川如今有钱又有人,数十万屯田兵哪怕一人铺一米,那也是几十万米,从平川通往西域根本用不了多长时间。
而且, 楚溪客对铁轨的要求不高,能够撑得起一吨重的货箱, 挽用马跑在上面别轻易翻车就够了。
关于铁轨的知识点,楚溪客虽然一知半解, 但他身边都是聪明人呀,他把自己知道的三言两语一说, 自然有姜纾和钟离东曦去找人合计。
很快,工部就定出一套连楚溪客都觉得惊叹的方案。
首先是道床的铺设, 和现代铁轨差不多,先确定好路基和坡度起伏, 再埋设中心桩、水平桩和骨架。
然后是铺设道碴和枕木, 上下铺两层,最大限度地固定住铁轨,使其在反复碾压、雨雪侵蚀之下不至于变形、断裂。
路线的选择也十分巧妙,很好地避开了河流和沙漠, 可以一路顺顺当当地通往玉门关。
最让楚溪客赞叹的还是工部关于马行道的设计。
因为是马拉, 而不是车头带动, 所以需要留出跑马的通道。工部提出,可以在路旁种上耐寒耐干旱的牧草作为马行道。一来,牧草的根系可以起到固定泥土的作用;二来也能用作挽马的草料。
楚溪客毫不犹豫地批了个大大的“准”字。
接下来,就是热火朝天的劳动过程了。
楚溪客首先铺设的是从平川到玉门关这段路,中途经过的凉州、甘州、肃州早就成了平川的小弟,贺兰康随随便便写个小纸条,各地驻军就会上赶着好好配合。
当然了,贺兰康也从来不会亏待他们就对了,每次平川吃肉,再不济都有他们的一口汤喝。
别说,有钱有人就是好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