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路
因为印书的任务再次加重, 印书作坊里的雕刻匠人,又再次扩招了一大批。
卫蝉对姜蓁禀告道:“新招的这批匠人,应该比以前上手更快, 大多都识字, 半个月就能帮上忙。”
太女府上第一批搞雕版的匠人, 都是石匠和木匠出身,全是文盲,雕出来的字,偶尔还会有错漏。这批新的年轻人, 基础素质肉眼可见的要高得多。
“所以说嘛, 只要不对匠人差别待遇, 很多好人家的孩子, 还是愿意去学门手艺的。”姜蓁无奈的说道:“医者和铁匠, 那是没办法, 普通匠人, 没必要管得这么严。”
工匠、赘婿和商人在没做大做强的时候,都是大家鄙夷的对象, 打仗的话, 他们就是第一波被征兆的炮灰, 所以普通庶民都对匠籍避而远之。
可姜蓁的新法却对匠籍的待遇进行了调整, 关键时刻需要他们干活,但完全不会把他们送去战场当炮灰。要真打到自家这片地方了,所有人都得上, 是不是匠籍都无所谓了。
就姜国现在这情况,她培养工匠也不容易, 一打仗就死一片, 那也太让人心疼了。
姜蓁把这规定一改, 匠人也变得吃香了起来,当学徒的年轻人猛增。
这场面,直播间的人喜闻乐见。
【等大学里的这批小学生成长起来,咱们还可以弄个工程学院。把姜国的基础建设搞起来。】
【别的先不说,第一步得先把路修好。】
【陈冬还等着国库拿钱修水渠呢,他对国库的钱,盯得比郭凡还紧。虽然他现在还在农庄给姚春帮忙,但过不了多久,他应该就要重提治水的事了。】
【都是大工程啊。要不把这两个工程结合到一起算了,哪里修大坝,哪里就提前修路,方便运输物资,否则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太大。】
【把这两件事情放到一起办,这得举国之力了吧,水泥产量跟不上的话,至少要征几十万民夫。就都邑这几百米的破城墙,都用了十几万民夫,治水就更别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