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回家的打算
郭嵩焘中进士后不久,尚未来得及选官,双亲陆续离世;因为儒家礼教规定的,这劳什子讲不清头的归家为父母守孝制度;以及后来的跟着曾国藩一起,办团练、搞湘军;一转眼,蹉跎了十年大好光阴,说起来,心中难免凄惶委屈,不胜唏嘘。
其实,他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掉这个坑里面的人,在这个时代,不知凡几;几乎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老父亲老早跟杨孟晗闲谈时,就曾经说过一嘴,一个听起来,有点离奇荒诞的故事。
老父亲他们那一科的状元,是江西彭泽人汪鸣相汪佩珩;中状元那一年,他三十九岁(虚岁),快到不惑之年了,年龄肯定不算小了;基本上,可以归类为,苍天不负有心人,抓住尾巴赶上趟的了。
按朝庭科举授官惯例,汪鸣相中状元之后,就被授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未来的前途,还是一片金光闪闪的。十年之后,只要不出大的意外,二品以上的大官,做不做得上还不好说;但是,三、四品的高不高、低不低的官儿,还是把握比较大的。
可是,事情就这么寸,汪鸣相进翰林院当官,还不到半年,他老父亲就去世了;汪鸣相只得落寞辞官,千里迢迢地,老老实实的,按儒教礼制规矩,回家奔丧守制。
蹉跎了两年多,(按照儒家礼制规定,守孝期为当年父亲过世时剩余的月份,加上后续的两个整年,一般不少于二十七个月。)等孝期一过,回到京师;花钱托人情补缺,又陆续做过顺天乡试同考官、广西乡试正考官等职。像他这样的情况,一般下一步就是基本能混个一省学政了;嗯,学政的品级,并不固定,有高有低;但是,翰林和学政,都是正统儒生官员,尤其是清流系官员,必不可少的宦海资历;是混上三四品官之前,必须走过的前期过渡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