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水兵容易,炮手花些时间也能见效,但水师军官,尤其是舰长就难找了,培训出来也不是一日之功,于寒自己也不懂,只能慢慢来了。百年海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送走水师学员后,于寒再次联络了穆麟德,让他联络伏尔铿造船厂,订购四艘排水量四千吨以上的四艘重巡洋舰,四艘轻型巡洋舰,要求航速不低于二十节,装备射速快的密集中型舰炮,外加小型炮艇、鱼雷艇各五艘,交货日期定于三年之后。
这个时代最好的造船技术要数英国,有第一快舰之称的吉野号就是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建造的,但于寒和英国人没什么交集,更谈不上好感,如果德国建造的战舰达不到要求,再另想办法不迟。不过,前段时间中,于寒发表在各国报纸上的《燃烧的甲午》系列文章也点出了清、倭双方舰队的特点,对吉野号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相信德方早注意到了这点。
穆麟德与伏尔铿造船厂可是老关系了,半天之后便有了回音,船厂表示早就试图突破装甲巡洋舰动力、火炮射速瓶颈,只是需要时间。
于寒“回收”沉船时已将吉野号的结构尽数掌握,不过记住是记住了,绘出一艘百米长的战舰图纸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他抽空就绘制一、二,到现在还差得远呢,相信德方也做过功课,就让他们头痛去吧。
除了订购军舰外,于寒又询问留学事宜。等了几天之后终于有了答复,于寒要求的步兵科、炮兵科、工兵科、通讯、测绘以及物理、化学、机械、冶金、采矿、商贸(陌路也不知道当时是否有这些专业,情节需要,请勿较真)都没问题,只是每个专业限二十人。
所有指标加起来不到三百人,这个数目少得可怜,但对救国军来说恰恰相反,于寒还真找不齐这么多人。好在德方也不着急,于寒只好先拖一拖,随后再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