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990年代的到来,华夏的经济也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一方面由于国家经济告诉发展而导致经济过热,同时通货膨胀也到了难以抑制的地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家对经济的松绑而导致大量国企纷纷破产,而下岗职工和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开始对治安构成了极大的风险。
“林女士,不知道你对现在的情况有什么看法么?”此时在一个闭门会议结束后,林冬梅又被单独请到一个小会议室里继续开会。
因为接连在东瀛国、米旗国两次经济危机中的优秀表现,林冬梅此时已经是国家经济智囊团中的一员,而且还是被重视的那种。
“现在的情况虽然复杂,但是解决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林冬梅说道。
劳动密集型企业从1980年代开始一直是我国经济的主要力量,虽然这种企业在后世被一些人嘲讽为“血汗工厂”。但还是那句话,任何事物都必须放在它所处的历史背景里进行讨论。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确是工作压力大,从某个程度来说的确是用廉价的劳动力来换取微薄的初级利润。可问题是,那时华夏人口素质有多高呢?隔壁的东瀛国在战前就基本完成了高中教育的普及化,但我国在1990年代还在努力完成初中教育的普及化。
没有相对高学历的人口基础,哪里来的高素质工人?没有高素质的蓝领工人,那自然只能从我们充沛的人口资源入手了。这条路线几乎是所有工业国家曾经走过的,同时也是后世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选择了的。
而在当前这样的局势下,与其想着提高部分工人的待遇,还不如想着如何提高所有工人的就业率。毕竟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现在能想办法稳住就业率,确保大部分的人能吃饱肚子,那社会就可以安定下来,而经济也可以继续平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