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院里, 阴沉沉的云层密布天空。
会议室的光线不太好,黯淡的光投在木椅上,衬托得气氛愈发严肃。
一位眼角略带皱纹的中年人, 静静地翻着手中的请愿书。
左右坐了两排人,都默不作声。
请愿书翻过一页, “哗啦”一声响。
负责添茶水的工作人员推门,瞧见这氛围, 原本就轻的动作变得更轻, 悄无声息地提着绿色保温壶,穿梭在参会的领导之间。
开水注入白色描花瓷杯,升腾起袅袅白烟。
中年人把请愿书合上,又开始翻内参, 在一篇文章上折了一个角做标记。两样文稿都看完了, 往桌上一按,微笑着问:“第四食品厂的事, 你们怎么看?”
众人面面相觑,都不愿意做第一个出声的人。
中年人的目光转向列座的许主编:
“许主编,内参的这篇文章, 是你那边推荐来的?”
意料之中的被点名, 许主编推了推眼镜:“应该是投稿,写的挺有意思的。”
那篇文章正是出自于陈兰君之手,从农村承包责任制刺激生产力开始, 写制度的变革对于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有理有据, 并且风向很红, 立意主要是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家富强巴拉巴拉。
文章虽好,但许主编琢磨了许久, 还是没敢直接放到报上刊登,转而将文稿另投给了一个内部参考杂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报刊杂志,是很敢讲的,尤其是南方,整个风貌都带着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感觉,因此陈兰君的匿名文章放在这里发表,并不显得特别出格。
想留心的人自然会留心,不想关注的,反正是内刊,影响有限,不涉及大众,就当从没这篇文章。
现在,这篇文章被市领导注意到了。
许主编的内心并不像表现出来的那样淡定,虽然这位市领导是改革派,但是万一压错宝了?就算没有大的影响,小的不好的印象,也够她喝一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