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宁帝以半退的方式, 让太子逐渐走到台前的举动,当然在朝堂上引起了颇大的反响, 有许多大臣都在心中质疑, 或是想要劝阻正宁帝。
可惜他们在朝堂上劝,正宁帝直接以太子身为一国储君,已经长大, 理该早些接受历练为由,直接将他们劝谏否决。
想在下朝后劝,却找不到正宁帝本人, 由此可见他的态度之坚决。
随着时间过去, 眼看皇上随心所欲地决定是否出席朝会,就算出席, 朝会结束后, 就找不到他人,将政务都推给太子,太子也确实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除了批阅奏折的笔迹有所改变外,与从前没有任何差别,朝臣们这才逐渐冷静下来。
这一情况让许多人都忍不住暗自生疑,他们实在很难相信, 皇上将太子带在身边的效果竟能如此好, 竟能将太子培养得与他的治国理念及处事风格如出一辙。
可是不管他们再怎么感到难以置信, 事实就是如此, 代理朝政的监国太子,虽然年少, 却能明察秋毫, 做事精明强势, 在他们心中的积威日重。
以前在正宁帝面前, 他们还敢仗着身份地位或资历,讨些人情,可是在太子面前,对上他那冷清的目光,那些自诩老资格的人,甚至不敢张口。
很快,众朝臣就已得到一个认知,就是见太子必须要有正事可说,没有正事,太子总能给他们找到事情做。
就差没有直接昭告天下,他太子殿下见不得朝廷上下有闲官,所有闲官撞到他手上,不分身份地位,都会变得不得闲。
没人知道太子怎么会有那么多活安排,除了编书之类的正经活,还有筹办各种五花八门的比赛,例如厨艺、卫生、书法、绘画等。
除了这些,太子还会安排人下乡在巡察,安排得还都是那种位高权重的王公大臣,让他们代表朝廷去乡下亲自参与庄稼的收割,并嘉奖那些正忙于秋收的贫苦百姓,行劝农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