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的弹黄作坊格局和刚刚被朱塬确定新名字的刻表作坊类似,而且,这边也不是全都在制作弹黄钢之类。
两重院落的外院,朱塬进门,除了屋舍,首先看到的是左右两侧各有一座这年代冶炼金属用的熔炉,屋内屋外的工匠则是在忙碌各种流程,碎料、鼓风、翻砂、浇铸、锻打、淬火等等。
刻表作坊所需发条之外的齿轮、轴杆等部件,或铜制或铁制,都是在这边外院初步铸造,再送到隔壁进行精细加工。
即使是制作刻表部件,相应工艺在这年代依旧是相对普通的,朱塬只是走马观花一遍,就来到内院。
这边进门,入眼只有一套熔炉系统,或封闭或开放的几座大小炉台,而且,虽然也有人在做工,却明显没有外面那么忙碌。
魏也一边示意朱塬到西侧厢房,一边主动对当前场景解释:「大人,不是下官敝帚自珍,下官八岁开始随祖父锻造黄铁……唔,是这……弹黄钢,至今三十一年矣,勉强才有所成,这手艺,家父,叔伯,都没能学成,魏家只成了我一个。弹黄钢,从选料到火候,差了一分……或是有弹性,可要做那刻表发条,却是不成。即使下官……十炉之中,也不过炼出二三炉而已,再做发条,其间锻打回火,难免差池,又是大半的废弃。」
朱塬点头,表示认可。
这年代,缺少各种标准流程和测量仪器,因此决定了,很多工艺,全凭匠人的经验。
这一点在之前有过涉及的陶瓷烧造上最是淋漓体现。
再说这弹黄钢,曾经不了解,但私下从自己习惯的根本层次琢磨,再加上魏也的介绍,朱塬明白,如果说简单,非常简单,不过「用料」与「火候」两件事。
特别还是这年代最顶级的可以制作刻表发条的弹黄钢,对用料与火候的要求只会更加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