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宝龙船厂。
这里曾经是泉州市舶司的直属船厂,但是,自从成化年间,泉州市舶司迁至福州,宝龙船厂也日益凋敝了下来,原来在这里的匠户和工人,从一千多人慢慢变得如今只有百余人了。
说实话,这百余人连造一艘大一点的像样的海船都造不出来。
要知道,当初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时候,宝龙船厂可是仅此南京那边的船厂,曾经大量制造过宝船的地方,如今沦落到偌大的船厂每年就靠着修修补补过日子。
偶尔接上几个不大不小的单子,那就算是过年了。
陈阿大就在这样的日子里在船厂长大,娶妻生子,从一个少年变成了中年。
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这么下去,和自己的父亲一样,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好日子突然之间就来到了。
先是市舶司有官员直接来到了船厂,然后船厂开始大肆的招揽人手,他这样的世世代代在船厂的匠户,突然之间就变成了香饽饽,而很快,他就知道了,船厂最近接到了大单子!
造船,造海船,而且,还不是一条两条。
上面的意思,至少船厂每两个月要造出一条规模不亚于福船的海船来,哪怕不如福船,也至少五百料往上的那种。
而很快,上面又有了新的意思,不仅仅要造这样的大船,同时,苍山船之类的小船,也要造起来。
造船不仅仅需要大量熟练的工匠,更是需要大量的木材,而宝龙船舱没落之后,这木材的来源其实也就很了很大的问题,成本一直高居不下,而采购木材的话,要真金实银的。
一个叫做四海商行的商行,出来当了这个冤大头。
陈阿大不知道他们拿了多少银子出来,反正一船一船的木材简直是不要钱的拉到泉州湾这边来,而这些木材,以陈阿龙的眼光看来,别说早三五百料的海船,就是造一千料的也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