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度表上的读数变成“400”的时候,威尔逊把住了航海长的肩膀,而航海长也放平了前后水平舵。潜艇在惯性的作用下,又上浮了二十英尺,深度的指针最后停在“380”的附近。
因为是由航海长手动操作,没让自动驾驶系统介入,所以潜艇在改平之后,并没有反向调整航行深度。如果是由自动驾驶系统控制,那么在设定潜深为四百英尺之后,潜艇会通过微调的方式回到这个深度。只不过,二十英尺的差距在允许范围之内,毕竟只要潜深在五百英尺到三百英尺之间都能释放长波天线。事实上,在正常航行的时候,艇长很少会去关心实际的潜航深度。
不过,这也反应出,潜艇官兵的素质大不如前。
在冷战时期,准确说是在过去那些自动驾驶系统不够完善的潜艇上,比如“决心”级战略核潜艇,以及“特拉法尔加”级攻击核潜艇,必须得手动操作,经验丰富的舵手会提前调整水平舵的角度,把潜深误差缩小到五英尺以内,一些服役超过二十年的航海长甚至能够做到分毫不差。自动控制系统确实大幅度的降低了潜艇官兵的作业负担,只不过也让官兵失去了锻炼机会。可以说,初了进出港口在浅水海域航行之外,其他的绝大部分时候,都是由自动控制系统在驾驭潜艇,舵手与航海长的主要工作,其实是为控制系统设定航行参数,并且监视控制系统运行。在进入巡航阶段之后,只要自动控制系统在正常运行,就不需要官兵手动介入。
随后,在航海长的操作下,潜航深度缓缓的回到了四百英尺。
等到潜艇保持水平之后,威尔逊才朝通信军官点了点头,示意放出长波天线,然后就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释放长波天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很多时间。
所谓的“天线”其实就是一根配备了充气式浮标,总体比重与海水相同,长达数千米的钢丝。这根钢丝非常的柔软,平常是卷起来收在潜艇内部,使用的时候才释放出去。钢丝本身没有支撑力,只能够纵向拉拽受力,因此只能够按照潜艇的航行速度来释放天线。说得简单点,就是把天线释放出去,再让收纳天线的绞盘采用与航速相等的速度反向旋转,等同于让天线的端头静止不动。这也意味着,能够以多快的速度释放通信天线,其实由潜艇的航速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