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崔三这么一说,元博登时疑问四起。
他在上官锦口中已然得知了近乎实质的答案,慕容秋山是被“正月”所杀,但薛芸姝却说凶手可能是来自军营,这不免就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地方。
但薛芸姝身为仵作,凡事以证据说话,断然不会做胡乱的假设。
她定然是发现了什么线索,这才会有“凶手可能来自军中”的猜测。
而如果凶手是“正月”,又是来自军中,那么说明“正月”的杀手有朝廷的背景?
这无疑是一个可怕的猜想。
与崔三匆匆来到证物室,见到薛芸姝正指挥着大理寺的吏员,将三起命案的证据摆布好,放在一张长桌上。
元博走过去,有些迫切地问道:“薛大人这么快验完了太师与太保的尸身?是不是有什么发现,为何说凶手可能来自军中?”
薛芸姝回头瞥了元博一眼,并未立即回话,先是指向从三名死者的身上解下来的钢丝,这才缓缓说道:“你自己看这些钢丝有何不同之处?”
元博抬眼望去,第一既视感并未发现有何特殊之处。
但细看之后,便知道捆绑在三名死者身上的钢丝,材质略有偏差。
在封建社会时代,古人冶炼钢铁的技术并不高,很难造出高水准的钢丝,但也不是没有。
不过,这种凝聚了当时最高冶炼水平的技术,只会掌握在朝廷手中。
民间不是没有高手,但不能私铸,否则便会触犯朝例。
换言之,铸铁炼钢的技术和食盐一样,在当时都是属于“官营”状态。
民间的铁匠铺只允许铸造农具,且要经过兵部和工部的联合备案监察。
元博发现钢丝的材质略有不同后,看了看前方的证物标签,说道:“捆绑在太傅身上的钢丝,和另外两位大人身上的有所不同。太傅这边的钢丝似乎比较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