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房如雪的奏章,武媚娘沉默了,她的目光在武婧儿身上打转。
武婧儿不明所以,疑惑道:“如雪做事一向周全,她的奏章是出什么问题了吗?”
当年武婧儿之所以提拔房如雪,是因为房如雪把吩咐下去的事情办得又快又好。
武婧儿心中纳罕,难道是如雪的能力退化了?也不对呀,她在担任市舶使和修筑海塘期间一直表现得很好。
武媚娘摇摇头,叹道:“奏章写得……嗯,详实,就是文采有些直白。”
武婧儿闻言乐起来,笑她道:“你缺的是能臣干吏,又不是翰林学士。”
“也是。”武媚娘拿起朱笔就着这本奏章批改起来。
她一边批改,一边又道:“我听过房谋杜断,世人皆言房公善谋,房公两个儿子资质平平,但房公孙女却有房公的几分风采。”
武婧儿稍一思索,就明白了房如雪的奏章中除了武媚娘吩咐的内容,应该还写了如何处理现有问题的办法。只有这样,房如雪才能让武媚娘称赞。
武媚娘写完让宫女拿给武婧儿看,道:“你精于此道,又懂民生,也看一下。这事需要在这几年拿出一个章程。”
武婧儿接过来打开一看,历年的收入映入眼帘。她一边看一边思索,最后目光落到房如雪的结论上,赋役苦乐不均,建议加大对权势之户和商户的赋役,减轻百姓的负担。
“确实该如此。”武婧儿道。随着商业的发展,一大批商人富裕起来,虽然依然纳税,但对于他们的财产来说,却是很少。
“隋炀帝曾经规定工商之类不得参与科举,唐周沿用至今。”武婧儿思考了一下,看向武媚娘道:“这个事情……”
武媚娘的手撑在桌案上,支着头,注视着武婧儿,慢悠悠道:“你的许多想法很……很超前,甚至有些天真。”
武婧儿听到,反而笑道:“有大臣想得远想得激进,有大臣偏向保守,这就需要陛下你掌控全局,指挥着这个国家用适宜的速度向前出发,不至于过快让一切失控,又不至于过慢让国家踌躇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