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先买二十亩。我家人口少,十亩地种稻谷米粮,另外十亩地打算种些其他来钱快的作物。
我自家的银钱必须要尽快和村子的公用基金分开。现在还欠着村里二百两呢,再加上这些地,就是四百两了。无债一身轻,挂着在账上,心里总是一桩事,口袋没银心里慌。”苏宁灏笑着解释道。
苏宁灏最终定下了二十亩地。丈量好,等其他人也划分好各自的地,云生会去县里帮忙一起办理地契。自此,苏宁灏欠了村里四百两银子了。
徐如君竖起四根手指,比划了一个四。苏宁灏满脸无所谓,毕竟相信自己夫人。
苏宁灏就和水生扶着黎老回去了。徐如君没有和大家一路回去,而是一边沿着平整广阔的土地,慢慢悠悠地踱着步,一边回忆自己曾经看过的华夏文明的相关介绍。
其中有一段讲解是关于华夏自古,为何要采取重农抑商的国策。内容过于厚重,以至于徐如君现在一看到土地就能记起。
前世华夏从春秋时代,一直到清朝中期,数千年的阶层分布都是士农工商。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低到什么程度?到明清两代,商人最有钱,他们的后代教育最好,读书最多,却不被准许参加科举考试,也就是统治阶级不准转变他们的贱民身份,以此来打压从商,鼓励从农。
以前徐如君只以为是统治者要卡住人们的生存来源和资源,才能有效进行独裁统治。现在才知道这种理解,着实是对华夏生存境遇和文化起源缺乏深层了解的表述。
一方面,古华夏当时是一个全封闭地貌,且其中唯一产粮食的地方就是中原。
华夏古时北面是荒漠草原沙漠,乃至高寒冻土地带,也就是前世的西伯利亚。西面是帕米尔高原,西南面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南面云贵高原加横断山脉,古人根本无法翻越。这就是为什么古华夏到中古时代的印度,明明是从东南方去取经,却叫“西天取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