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余睹最终下定了决心,因为不管从那个方面判断,试图打仪坤州的宋军应该不会太强,所以为今之计,只有迅速和大定府外的大宋主力决战,然后在考虑仪坤州。
当然,解决仪坤州的问题,前提是必须打赢这场决战,一旦决战输了,所有的想法都会失去意义。
虽然以后还可以考虑调集各地的大军勤王,但那已经证明契丹败了。
契丹高层这次还算冷静,并没有因为仪坤州被种师中骚扰而采取不理智的做法。
耶律延禧和众臣经过一番商议,认定,无论如何不能从大定府分兵增援,只能先让仪坤州守军坚持十来天,那时候龙化州的援军便能赶到,那时候两军回合,必定能够将大宋军击败。
这样以来,种师道的计划也算是有了一定的进展,在大宋主力围困大定府的情况下,契丹不可能不会发救兵,但如果仪坤州收到骚扰,大部分援军已经会因为临潢府的危急而增援仪坤州,这样以来,大定府还是那些人。
其实和之前相比,大定府原来的驻军因为被张叔夜吃掉了一半,所以这次的大定府决战显然轻松了许多。
打仗就是这样,目的是为了利益,到底用什么样的手段真的不重要,契丹名为大宋兄弟之国,但契丹什么时候把大宋当作兄长了,他们在要求增加币银的时候,可曾想过兄弟情义?
当然,历史上还真有对打仗非常讲究仁义道德的,但这样的人只能是个悲剧。
春秋时期的宋襄公,便是一个有故事的男人。
公元前638年初冬,宋襄公领兵攻打郑国,郑国请求楚国派兵救援。
于是,楚将成得臣率兵向宋国国都发起攻击,曲线救郑,宋襄公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兵回援国都。
宋楚两军在泓水狭路相逢,楚军开始争分夺秒渡河,向宋军方向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