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赶集,贺松风继续来帮钟粟代写书信,钟粟发现他几乎写上瘾了,这一天钟粟几乎没动几笔,大部分被贺松风代劳了。
刚开始的贺松风,钟粟觉得有一点呆板酸腐,已经深受正统思想的毒害。
但从第二天的表现看,其实不是这样的,那只是一种伪装,有时候,要想介入大宋正统读书阶层,这种伪装是非常必要的。
贺松风还是明智的,他应该也清楚,科举一道,坑太多水太深,运气的因素也很重要,穷其一生也不能高中的大才比比皆是。
真正算起来,那些落魄一世的人,反而还在文坛弄出了很大的动静。
比如柳三变老兄,论起江湖地位,恐怕大宋状元也没有多少叫板的底气,唯一的不同就是他身在草野。
但更多是时候,留下的是一批质木无文酸腐冲天的书呆子。
他们既不能真正步入大宋士林,也不愿意操持“贱业”,物质和精神上都是穷困的。
贺松风也算是热中功名,但骨子里还是保留着一份随性,钟粟欣赏的正是他的这一点。
反过来说也是一样,贺松风想干而没勇气干的事情,钟粟却干得怡然自得,他不但被钟粟的“才学”折服,也被钟粟的魄力折服。
赶集结束的第二天,贺松风来到蒙馆,对蒙馆一天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观摩。
从一开始的竹哨版广播体操,一直到科学实验,贺松风体会到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至于他想象中的背不上书就打板子的场景,居然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
倒是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始终高涨,根本没有出现枯燥乏味的情况。
“先生,这个吹竹哨的是个什么情况?”
“这是锻体之术,孩子们不但要开蒙,也要锻炼好身体,不管以后干什么,身体可是本钱。”
“那这个科学课又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