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民国大文豪

☆、第二百二十一章 此间的北大

字体:16+-

林子轩来到北大,打听沈丛文,因为稿纸上并没有沈丛文的住址。

他没有去找北大的老师,而是直接找学生打听。

这种做法在后世是很难想象的,后世的北大至少有数万名学生,细分为几十个科系,就算是找到科系也不一定就能找到一名没有在学校里注册的旁听生。

但此时的北大只有大概一千名学生,教职工不过百人。

学生可以直接到校长办公室谈事情,基本上做到了平等交流,风气开放。

北京大学设为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三个学院,学校对学生的管理较为自由,课堂上的惯例是: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换句话说就是爱听就听,不听就走。

教授都很有性格,学校也没有硬性的考核任务,他们不怎么关心下面听课的都是什么人。

这就给旁听者创造了极大的方便,因为都漠不相关,所以来去都没人在意与过问,更不会有人盘查。

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在一起,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来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

这种做法看似随意散漫,却体现了包容的精神,这才是大学应该有的样子。

不是关起门来自己说是高等学府,那就真的高等了,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在北大的旁听生中出现了很多出名的人物,他们是北大值得骄傲的资本。

林子轩来到了文学院。也就是北大有名的红楼。

红楼因为建筑的主体用红砖建成。红瓦铺顶而得名,始建于1916年,是北京大学的校部、文学院及图书馆的所在地。

红楼为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呈工字形,楼高四层,有半地下室。

半地下室设有印刷厂,《新潮》、《国民》、《每周评论》等新文学刊物就在地下室的红楼印刷厂印制出版。

这里还集中了新潮社、国民杂志社、新文学研究会、哲学研究会等许多革新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