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城小巷

第09章 陋巷之声

字体:16+-

城市不能没有声音,声音是城市的灵魂。就某种意义而言,声音更具有地域特色,更能折射时代影像,更能全面彰显这个城市的个性精神和人文特征。

声音是稍纵即逝的,声音又是绵绵不绝的。

城有城声,街有街音,老武汉的无数条大街小巷都曾有过自己的街音。“车马如梭人如织,夜深歌吹未曾休”,“夜深歌吹”曾是老花楼街的独有;“满目东来西往货,一街南腔北调人”,“南腔北调”正是老汉正街的特征。吉庆街有别于江汉路,户部巷不同于昙华林,显正街、上海村、胭脂路、咸安坊……历史、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街声街音,韵味不同,调式不一,旋律各异。

三皇街是僻街陋巷,无突出特色可讲,无显赫名声可言,然而,不显扬不等于没有气息,不出名不等于没有声音,陋巷每时每刻也在演奏着自己的“市井生活交响乐”,也在唱响着自己的“小巷笑傲江湖曲”,或平淡、或激越、或清新、或嘈杂、或悠扬、或凄厉……城里没有鸡啼,小巷最早的声音是各家各户的,此起彼伏的闹钟声,这是为那些上早班,跑远路的人闹的,第一个音符奏响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皇街的人上班多半很远,有武重的、武钢的、武锅的、汉轧的、国棉的、省汽修的等,都是好单位呀,就是远了点。当年好像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家有私房的,不论大小好坏,单位一般不会分配公房,这就使得三皇街好多人失去了分房资格。即便是个别人在单位混的“很圆范”(各方都满意),分到了房子,有的还是舍不得六渡桥这块风水宝地,情愿每天起早床。

街上有个嫂子在武钢上班,每天先搭九路公汽从铜人像到王家巷,再从王家巷坐轮渡到徐家棚,然后从徐家棚坐厂里专门接送上下班的火车到武钢。上个班,除了飞机以外,汽车、轮船、火车,能坐的交通工具都用上了。有年下大雪,江上封航,路上打滑,江汉桥,长江大桥堵得一塌糊涂,只得辗转换车,早上五点起床,到厂里已是中午十二点了。车间主任心蛮善,说今天特殊情况,您家回去算了。她在食堂扒了几口饭后,急忙忙地往回赶,到家正好晚上六点。街上的人叹道:这幸亏是住在市中心,要再住远一点,一天时间怕还赶不回来闹钟声后,街上会有短暂的宁静。天慢慢麻麻亮了,主妇们开门了,忙起来了,婆婆们开始“倒嚼”(反复唠叨)了,爹爹们开始咳嗽了。此时最重要的事是准备“过早”(早餐)的,三皇街的人早上见人打招呼从来不说“您早,您好,见到您很高兴”,见面就直接问道“您家过了早冇?”除了解手,过早是每天早上的第一紧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