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城小巷

第08章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字体:16+-

冬天象冰窖,夏天是蒸笼,无自来水,无卫浴设施,苍老陈旧的鼓皮房啊,人们或许会向它投以同情、悯怜的目光,其实,同情、悯怜大可不必,在三皇街,鼓皮房的主人们的幸福指数并象别人想象的那么低。

1966年4月,街上有位在厂里搞宣传的,姓朱,按辈分我应该叫一声叔叔,他写了一篇报道《苦三皇变成了“幸福村”》,发表在“武汉晚报”上。文章写了三皇街新旧社会两重天,解放前是何等痛苦,解放后又是怎样幸福。这篇报道轰动了整条街,看见自己祖居的小街能够上报纸,人们很是兴奋,一街人争相传看,街道组还专门组织居民们学习。人们读着、议着,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皇街的人不能左右气候,也不能左右环境,但是可以左右自己的心情,大多数人对于这样的生活状况,并无过多的怨言,相反,在他们日常的言谈中,经常表露出来的却是满足、幸福,甚至还有点自豪感。

景由心生,所谓幸福,其实就是一种感觉。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三皇街的很多人还没有坐过小汽车,但他们并不羡慕那些能够坐小汽车的人;三皇街的人多少也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精彩,但从不因自己的不精彩而垂头丧气,而影响心情。鼓皮房里的人自有自己的价值,自有自己的世界。

幸福与否,参照物很重要,“人比人,气死人”,这要看和谁比,怎么比,三皇街的人会比,总是拿自己和农村的亲戚比。三皇街的人老家多半在武汉周边农村,家家都有些乡里亲戚,没有近亲也有远亲。农村年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前,吃大锅饭,农村的日子很苦,街上经常有老家的亲戚来汉口玩。多数三皇街的人并不嫌弃自己的老家的亲戚(至少在表面上),还以好吃、好喝、好玩来款待他们。看长江大桥,逛民众乐园,吃回“蔡林记”,尝点“老通城”,临走,还送几盒青山的麻烘糕或者一筒“汪玉霞”的喜饼,弄得老家人感激不尽,回去以后在家乡要传扬好长时间,鼓皮房里人也觉得活得十分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