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城小巷

第12章 走街的、串巷的

字体:16+-

小商贩,小手艺人,前面都冠之以“小”字,小打小闹,似夹缝和石罅中顽强寻觅阳光雨露的小草。

规模不大,所作有限。最高等级者莫过于“开个铺子”,一钉嘎门面,卖点杂货食品,守点小生意,做点小手艺。次一点,就“摆个摊子”,摆的最多是早点摊,在街旁边,巷子口,甚至家门口卖早点,时间一过,卖得差不多就收摊子。还有摆地摊卖日用品的,武汉人叫“挖地脑壳”,城管一来,一个个惊得象燕子飞,跑得飞快。再次,就“挑副担子”,比如收荒货的、剃头的、转糖的等。最小眉小眼的是“提个篮子”,一天多少也能换点油盐钱。

“篮子”和“担子”就形成了走街串巷的主体,象提线木偶一样,常被人提进提出,相伴他们身影的是五花八门的吆喝声, 古人称这种声音为“市声”。

小巷深深,市声悠悠,从早到晚,少有歇息。人们家居生活似乎也离不开这些常客,也从中得到不少的便利和乐趣。

早上叫卖者,多半是卖过早的。

60年代初,有个瘪嘴爹爹卖发糕,将“板篮”两头系根绳子背在肩上,发糕上面盖一层棉被保温。“板篮”是指那种比较厚重,比较扎实的篮子,轻巧一点的,带点工艺性的篮子叫做“花篮”。过去老人们习惯带“洋”字,火柴叫“洋火”,煤油叫“洋油”,轮船叫“洋船”,土豆北方人叫“洋芋”,武汉人叫“洋苕”。解放都十几年了,瘪嘴爹爹口音还改不过来,开口还是“洋糖发糕”,惹得一排伢们跟在后面学,他喊一句“洋糖发糕”,我们就接一句“吃了不长包”。

还有个大冶金牛镇的婆婆提个花篮卖麻花,便走边叫“麻花五分呀”,“油炸枯麻花”,麻花以炸“枯”为佳品。大冶地处鄂东南,接近赣方言,金牛一带的话尤其难懂,婆婆的叫卖声,听起来让人发笑。街上有位金牛老乡,每次都要买她两根麻花,同她谈几句的家常。平时说话还听得懂,她俩用金牛话谈起家常来,则如“两个黄鹂鸣翠柳”,我们完全不知所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