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城小巷

第14章 我的分分钱

字体:16+-

小时候家里穷,块块钱,角角钱是很难从眼前掠过的,最多有点分分钱,偶尔在我手上搭个短途车。

蓄钱罐,北方人叫“扑满”,武汉人叫“闷咕落”,那是日子还算是过得去的人家,大人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时用的。以攒钱存钱为乐,以不花钱为荣,滞后消费,限制消费,中国人的这些传统和习惯,是从娃娃抓起的。

对于一个度日艰难的家庭来讲,存钱的机会几乎等于零,我没有玩过闷咕落,脑袋就是闷咕落,我的分分钱都储存在那里头。

巷子里有个伢叫“新钱”,1955年生,这名字有纪念意义,因为这一年,新中国进行了币制改革,原来的100元,变成了一分钱,将大转小,由繁至简,便于计算使用。

北京人称的“钢镚”,我们叫“零分子钱”,实际上是一种铝质硬币。老硬币有三种,一分二分五分,一分是老幺,邮票有半分的,钱最小面值是一分。也有纸质的分分钱,原来见的不多,八十年代,民间刮起了攒零分子之风,搞得市场找零困难,国家就投放了一批纸质分币。

一分钱也是钱,分币上面的国徽跟任何地方印刻悬挂的国徽一样,宣示着它的尊严。

有不少关于“一分钱”的陈年旧语。比如“一分钱一分货”,强调其固有价值,这是普遍共识;再如“一分钱难倒英雄”,人是英雄钱是胆,我非英雄,也遭遇过一分钱的“尴尬”;还有“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形容人节俭,会过日子,也说明“一分钱”之干贵。

最难忘的还是那首唱了好多年歌:“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面……”,拾金不昧,一分钱也叫“金”。

读小学时,班上有些同学,故意将自己的分分钱谎称捡到的而交给老师,那是为了受表扬,或是为了早点“入队”,至于老师拿后交给谁,就无人过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