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城小巷

第26章 汉腔与京腔

字体:16+-

不管外地人怎么评价武汉话,住在古三皇的老居民们都一直以说武汉话为荣。

老一辈从四面八方走拢来,口音有点复杂,有变味的家乡方言,有弯管子武汉话,也有比较纯粹的汉腔,而年轻一排,则是一口清脆响亮的汉碟子。

大武汉话好听,这是老街坊们从心底涌出来的共识,他们还有理论依据,还能举出诸如“差一票成国语”之类的街传巷议,其中,最强有力的支持则源自于我的老伯父。

老伯父在戏园子里面混了几十年,他您家一生坎坷,这辈子别的福没有享到,戏,是看够了的。若论谈戏,在三皇街可以挂头牌,出了三皇街当然就另当别论了。

斜对门有个小青年叫圆子,有天无意中说了一句:“这汉剧听起来怎么象京剧吖?”被老伯父喝住:“不懂,就莫在这里瞎款!”,圆子一头雾水。

老伯父说:“只能说京剧听起来象汉剧”,那不是一回事吗?还是不懂。继续开导:“是儿子象老子,就不能说成老子象儿子,汉剧,是京剧的老子!”似懂非懂。

陈年故事开了锣,老伯父打开了话匣子。

汉剧历史悠久,往先叫“楚调”,徽班进京,其实里面有不少是楚调艺人,唱着唱着,红了,火了,市井百姓,王公贵族都爱上了这一口,连皇帝太后老佛爷都离不开。于是,在天子脚下,一个新的剧种,汲取四方营养的京剧就发芽了。开始徽班称雄,慢慢楚调占了鳌头,特别是余三胜、谭鑫培等湖北籍的艺人对京剧贡献最大,所以,京剧的板式,腔调、韵白等都存有明显的汉剧骨架。

有一年,陈伯华率人进京演出,连周总理都说“京剧是从汉剧来的”,陈伯华碍于梅兰芳、王瑶卿等名家的面子,讲客气,说“我们不敢这样说”,周总理马上说“我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