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城小巷

第02章 小巷小民

字体:16+-

小巷小民

老三皇街有75个门户,七条小巷合计145个门户,加起来也就200余户,文革中改为创造街,小巷合并为五条,我家在三皇二巷,后改为创造一巷,它是由一条主巷和几个弄子组成。

创造街牌、“三皇街”文革改为“创造街”。

杂乱无章的背街背巷,僻陋不堪,却最能够,最直接地体现老汉口“五方杂处”的特色。这里的老居民源自八方,主体复杂,以汉口周边一些县市如黄孝、汉阳、武昌以及鄂东诸县居多,也有几家下江人和北方人。

居民多从事社会底层职业,九佬十八匠,各行各业,杂七杂八。老一辈有做小买卖的、杀猪卖肉的、卖菜的、“下河(倒马桶)”的、当服务员的、踩三轮车的、跑船的、开汽车的、打包针的,有裁缝、皮匠、理发师、炊事员、邮递员等。

有的职业“雅”一点,提供的是精神产品,卖金鱼、卖花草的、卖剪纸、卖小工艺品等,生意公一天,母一天,勉强赚个生活费。

过去铜人像一带有好几家不错的估衣店,所谓“估衣店”就是卖旧衣服的,衣服的价值价格靠“估”,靠经验和眼力,因而得名,街上有位师傅在估衣行做了好多年,还有点小名气。

原来五马路有个“鸽行”,就是“信鸽协会”。一到傍晚,马路上都站满了人,以致公汽往这里穿过,都得小心翼翼。武汉人似乎有个习惯,不怎么让车,不过,公汽司机也“野”得很,不怎么让人。

鸽行是个民间组织,一些信鸽爱好者聚集在门前交换交流,偶尔也来点地下交易,有个街坊喜欢喂鸽子,经常去那里卖出买进,赚点分分钱。当年,凡是私人间的买卖都是不合法的,公安一来,人们即作鸟兽散,公安一走,人们又凑在了一起。

有家人,六十年代初从西安回武汉,没有工作,就靠“淘铜”卖来艰难度日。中山公园后面过去有不少湖泊、池塘、水凼子,什么“罐子湖、机器凼子、玻璃凼子”等。“机器凼之”原是后湖的洼地,有人说刘歆生曾在此取土用来垫高六渡桥、租界等地,这样就挖成了凼子,也有人说因日本人战败撤出武汉时在此埋过机器而得名。这一带有过一些金属加工厂,有些凼子里堆埋过金属碎屑,不少人就去一点点地淘筛,淘出铜之类值钱东西,然后卖到废品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