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的征途

第二章 读兵书长见识,天齐渊畔识红颜

字体:16+-

韩信亲身经历了这个大兼并的时代,听闻了六国崩溃的过程。一路上又遇见许多落魄的六国贵族,听他们叙述家破人亡、穷困潦倒的惨状。韩信对他们的处境十分同情,他对他们说,自己的先世也是韩国的王族,父辈和祖辈都在楚国军队里服务。他经过的都是楚国的旧地,人们说的是楚语,唱的是楚歌,穿的是楚服,可令他感伤的是,有深厚的文化渊源,雄踞华夏南方的伟大的楚国转眼就不存在了。他緬怀楚国先人筚路蓝缕、以启荆蛮的丰功伟绩,为楚国文化的迅速衰落深感哀伤。

但有一个诸侯国令他十分向往,那就是齐国。他知道齐国十分富庶,那儿的人民生活很好,文化十分繁盛。山东诸国产生了孔子、孟子、墨子等大学问家。韩信想利用这次做生意的机会,游历整个山东半岛,参观齐、鲁等国的文化古迹。

韩信从淮阴出发后,第一站是下相(今江苏宿迁),接着从水路到达下邳,下邳是古代邳国的都城,乃兵家必争之地。韩信对照兵书,仔细研究了下邳的地形,觉得十分险要,同时对古代发生在此地的每次战争的胜负双方都作了分析,甚有心得。

然后,韩信经陆路到达原属楚国的兰陵,该地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况曾担任兰陵令。韩信对荀子抱有成见,他听见许多人说,荀子否认命运,不敬天地,不信鬼神,不法先王,轻视仁义,荀子还认定人生来都具有利欲之心,本性都是坏的。因此,必须用刑法来制伏老百姓。由此推之,荀子的学说为秦国的专制暴政做好了理论准备。

但齐国人尊敬荀子,因为荀况曾两度到齐国临淄的稷下学园讲学,被尊称为卿。

什么花结什么果。荀子有两个著名的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

韩非思想的基础是更加扩大的性恶论,他主张人君对士大夫也不能用礼义,应该像对庶民一样,一概用刑。集一切权力于君主一人,是韩非学说的本旨。韩非反对无为而治,提倡君主应刚强有为,君主一人所说出的话就是最高的法令。一国里面,不许有两个人定法出令。民众根本没有人权,更无评价法令的政治权利,只有遵守法令奉命行事的单纯义务。因此,韩非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祖师爷。韩非的学说大受秦国统治者的欢迎,成为秦国的官学。秦始皇是韩非学说的忠实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