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历史的大势之下,谁又能确保独善其身?
天津开海通商,看似很小的一件事,所产生的影响和涟漪,却很大。
不仅是在朝堂上,就算是在地方上,都引起很大热议。
从群起弹劾孙传庭,到抨击天津各项新规,短短不过十天,竟叫京城,乃至是京畿,就涌出十几家的报刊。
这一切,都源自朱由校在朝的冷处理。
意识形态领域的争斗,向来是很有趣的。
“这帮家伙,但凡将心思都放在正道上,大明何以会这般?”朱由校面露轻笑,放下手中的报纸,“这才几天啊,京畿治下就出现诸多报刊,一个个觉得隐藏的还真够深的,李卿他们的压力,看来不小啊。”
“皇爷英明。”
魏忠贤欠身说道:“这些时日,若无内书堂编撰的文章,恐李学士、杨侍读他们真有些招架不住了。
这些新涌出的报刊,就像是指明矛头一般,那批驳的文章,是一篇接着一篇,且极具针对性。”
“有竞争是好事嘛。”
朱由校想了想,说道:“抢夺舆情的导向权,本就是要有竞争的,这对大明官报等报刊来讲,是一次不错的磨砺机会。
听说李卿他们,在支持开海的士子之中,遴选出一批资质不错的,加入到大明官报之中了?
他们想要闹腾,那就陪着他们闹腾吧,等这件事情过去后,这大明官报的发售范畴,外派机构,也该向外扩充扩充了。”
大明现有的情况,是文盲遍地走的总趋势,读书认字的群体很少,所以舆情导向这一块儿,一直都掌握在文人清流之手。
往往他们讲了什么,在地方上掀起舆情,就会形成批驳之风。
现在朱由校做的事情,就是通过一批有含金量的报刊,来抓牢舆情导向的控制权,不叫这种风气,影响到大明统治。
“说起来,这件事情闹腾个不停,反而叫陈策他们执掌三大营,所产生的一些影响,被压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