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栋发现这些船坞破败情况各不相同,靠南的七个船坞破败的最为厉害,靠近北面的几个船坞要稍微好一些,再往北跨过秦淮河,则出现了还在维持运作的船坞。
朱弘栋问旁边的黄宗羲。
“为何同是船坞,境遇如此不同?”
黄宗羲指着最南边的七个船坞说道。
“最南侧的七个船坞属于宝船厂,当初负责打造下西洋的宝船。”
“只不过仁庙下达命令“罢西洋取宝船”,所以宝船厂那时候就已经废弃了,距今已经二百二十余年。”
朱弘栋知道,黄宗羲口中的仁庙,其实是指明仁宗朱高炽,是文人对本朝前代皇帝的另外一种称呼。
“北侧的六个船坞,则是属于龙江造船厂,龙江造船厂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年间,当时叫做都船厂,是南宋初年建造的。”
“龙江造船厂一直维持到嘉靖年间,后来因为禁海之事,逐渐衰败下去,距今有九十余年。”
“再往北,秦淮河北侧的几个造船厂,则多数打造楼船、沙船等式样,所以有些一直维持到现在。”
朱弘栋大致听明白了,应天府的船厂多数都是官营的,受政治的影响非常巨大。
往往皇帝一道旨意,一个船厂就会彻底衰败下去,只有少数还残留着实际用途的船厂,才苟延残喘至今。
“这些船厂以前的匠人呢?”
“大多数都已经变成农民了,如今恐怕早已经不知战船为何物了。”
因为明朝的匠户制度,而这些船厂又是官营的,船厂中匠人们只能随着船厂兴灭,一旦船厂衰败了,这些匠人们无法脱离官府的束缚,只能跟着衰败下去,完全无法将手艺传承下去,只能被锁定在衰败的船厂中,跟着一起腐朽。
朱弘栋微微叹息,这种制度是对人才的极大浪费,多少精妙的技术就是因为这种原因出现断档,完全无法传承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