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湘赣风云

第十九章 列宁学校

字体:16+-

73

尽管苏区都处在偏僻的山区或边界地区,加之国民党军队的疯狂“围剿”,广大军民时常处在频繁作战的环境中,但苏区的教育比国民党统治区发展要快得多。形式大致有两种,一为骨干培训,一为普及教育。骨干培训有红军学校以及培养各种专门人才的干部学校,普及教育为夜校、识字班和各级各类的列宁学校。

我们时常在影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些镜头,战士们在行军时,背上总要挂一个纸牌子,纸牌子上写几个字,走在后面的,一抬头就能看见前面战士后背上悬挂着的字,你不看都不行。就这样,一边走路,一边识字,行军目的地到达时,这几个字也就学会了。

部队上,学习抓得如此之紧,老百姓也一样。农民白天忙,要耕田;夜间闲,没事做,就组织他们上夜校,参加识字班。妇女家务多,下田多,就组织她们办家庭训练班、田间识字组,还发动广大群众自己组织起来,成立了“消灭文盲协会”,让“能者为师”,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使自己学习的字得到了巩固。另外,还将一些常用字写在纸牌上,钉在路旁屋壁上,或绘上图画张贴在墙报上,便于大家识记。

少年儿童则一律免费进入正规化学校读书,学校统一称为列宁学校。学生修业年限为5年,分前后期。前期3年,叫列宁初级小;后期2年,叫列宁高级小学。课程,前期设国语、算术、游艺;后期除设国语、社会常识、科学常识、算术、游艺课外,增加劳动实践和社会工作。

据老红军战士原山西军区副司令员刘长希回忆,当时的湘赣省开办的列宁初级小学达七百余所,基本上每个乡至少有一所,最多的有三所;而高级小学则相对少一些,全省只有五所……

茶陵不仅是湘赣省的模范县,而且历代有好学的社会风气。一代代茶陵仕子们,兴办私塾、书院,希望通过勤耕、苦读来提高家族地位,进入上层社会。耕读传家,历久不衰。在科举时代,茶陵曾出过两个状元,127名进士,明清两代曾出过四个宰相,享有“四相文章冠两朝”的美誉。尤其是神童李东阳旗矗一帜,开创了“茶陵诗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茶陵办学的风气历来就非常浓厚,元代李祁在《学校记》中称:“茶陵学校于湖南为盛”,宋代居湖南第三、元代居第二、清代居首位。苏区的教育也秉承这些优良传统,往往苏维埃政府一建立,就办起来了学校。据不完全统计,茶陵苏区共有各级种类学校47所,其中列宁高级小学1所,列宁初级小学20所,平民夜校23所,半日学校2所、女子职业学校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