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西陲将星

厌恶逐名苟利

字体:16+-

李宣化书房的墙上,悬挂着一帧书法,上书四句警言: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伪真休怒颜。破陈俗一尘不染,立高洁两袖清风。落款张爱萍。六尺行草,气势恢宏,笔力雄健,一看便知是儒将张爱萍的精心之作。四句话既蕴涵了对李宣化的关爱,也包含了对李宣化的肯定。因为一身正气的老将军,对他这位老部下的人格操守是十分了解的。

祖籍河南杞县的李宣化,两岁丧父,幼年辍学,孤儿寡母艰难度日。大半生执教私塾的父亲,虽然没有给他留下衣食无忧的家境,但耕读传承的家风,却让“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古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诫勉,陶冶了少年李宣化的脱俗气质。他谈吐斯文,举止得体,即使一身粗麻布衣,仍能让人联想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古语。1938年参加新四军、加入共产党后,儒家知书达理的人格,逐渐升华为共产党人的品格。他严于自律,襟怀坦**,对蝇营狗苟的人和事不屑一顾。

从1938年穿上军装,到1998年离职休养,60年的军旅生涯,李宣化经历过无数次名利地位的考验;在名利地位面前,他也无数次经受住了考验。

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他把伤亡战友的名字挂到功臣榜上。莺歌燕舞的和平年代,他把军功章挂到基层官兵的胸前。他告诫自己,臝得国家和民族的和平,是对走出战场军人的最局奖赏;赢得国家和民族的富强,是对和平年代军人的最高奖赏。这样的荣誉观让李宣化几十年荣辱不惊,进退淡定。

"文革”挨斗时,悬挂"三反分子”厚木板的铁丝,把脖子勒的向外渗血,李宣化也没有喊过“打倒”谁的口号。先一天缀好的帽徽、领章被撕掉了,衣服袖子被扯破了,妻子石琪玮连夜也要给他缀好缝好。只要不被拉去批斗,李宣化第二天照样衣冠楚楚,按时上班,绝不给造反派留下丧魂落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