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月,春色乍现。将军病房,暖气融融。可我的心头总是罩着一团驱之不散的寒气。对老政委病情的担心,对老政委自责的反思,让我不知冷暖,寝食难安。
几次交谈下来,我发现老政委对张代荣有割舍不断地追思,有难以释怀的愧疚。我渐渐意识到,老政委的内心深处,还没有摆脱自责的拷问,没有走出往事的阴影,也没有让那场已经融入历史的战争真正成为过去。老政委仍然在寻觅那场战争留在记忆中的影子。
那是一场考验官兵意志和体力极限的战争,是一场首先战胜恶劣环境、尔后战胜入侵之敌的战争。5000米上下的海拔,零下40多度的气温,50%左右的空气含氧量。就是在这种最高最冷最缺氧的环境中,他和他的战友们在600多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爬冰卧雪,纵横搏杀,把入侵之敌打得抱头鼠窜,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让卫国戍边的胜利凯歌,在世界屋脊上响彻云霄。
那场战争的极端艰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为了抢占冲击出发阵地,尽管官兵昼夜兼程,8公里的路程仍然爬了9个多小时。在海拔6200米的高地上,只有200多米高的山头居然也爬了7个多小时。氧气稀薄、负荷沉重,武器装具像一座小山压在背上,战士们是在背着小山爬大山。衣服爬出了大洞,手脚爬出了口子,眼睛爬出了血丝,但没有人掉队,更没有人掉泪,大家脑子里只有对胜利的渴望。
战争的胜利,为靳玉轩和他的战友赢得了荣誉,也让靳玉轩心头蒙上了消除不掉的阴影。透过阴影,他看到了张代荣用生命留给他的思考。
张代荣——抗美援朝出生入死三年多的战斗骨干,天水步校摸爬滚打五年多的优秀学员。可这样一位出色的指挥员,却被他靳玉轩安排在麾下当了担架队的队长。这对一位渴望血洒疆场、报效祖国的年轻军官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