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权社会,官府的威望是巨大的,只要定下了方针,效率是极高的。扫清了士绅的阻力,杨易规划的新城迅速从计划进入了实施阶段,十万劳工轰轰烈烈的开到了新区,展开了热火朝天的建设。
至于钉子户,那是没有的,即使有也进了大牢;想坐地起价的,到牢里慢慢谈。什么人权、环保,没那概念。
杨易的新城计划刚公布时,多数人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噱头罢了。事实让他们见证了杨易的决心和意志。
农场特有的建设模式让上海人,让整个江南人见识到了什么叫“建设”,绵绵不绝的爆破声将一座座山丘夷为平地,江上络绎不绝的船只将各地的物料源源不断的运来,在劳工们震耳欲聋的号子声中,一条条道路呈现出来,一座座房屋矗立起来……
上海新城在人们肉眼可见的速度中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昨日的芦苇**变成今日的石板地,滩涂变成石堤……
伴随着新城“硬件”建设的是“软件”的完善,特区行署成为最高行政机关,与朝廷对应的“六部”,礼、户、吏、兵、工、刑六房分别建立,其它府衙该有的机构基本都有,只是杨易对其职能进行了调配,使之更适应新的形势。核心骨干成员以农场带来的人员为主,其余人员就地招募。
大明的读书人很多,但是能通过科举入仕的只是极少数,而读书人其它就业渠道又太少,大部分读书人依然只能从事农业。
新城的官员虽然没有朝廷编制,但终究有官员之实,工作体面,俸禄还高,吸引着很多读书人前来就业。
杨易对新城官员的选拔也很简单,考试。其考试的题目则让习惯八股文的读书人们抓耳挠腮。杨易需要的是务实的、技术性官员,而不是满嘴之乎者也的迂腐之人。所有考生一视同仁,不问出身、不问户籍、不问性别,只凭分数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