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也好,骂也罢,杨易坚定不移的推进新城建设,在新城全面推行新的制度,除了已经提出的三废政策,一条条新的制度陆续推出。
废户籍知道,明朝的户籍制度将人分三六九等,而且世代传承,有商籍、军籍、匠籍、贱籍等等,不同户籍有不同的待遇,是明朝控制人口的手段,禁锢着人员流动。虽然在明末,户籍制度松动不少,但依然影响很大。在新城,每人只需一张标注姓名、籍贯、住址等基本信息的“身份证”即可,不问贫贱、不问出身。
废服饰制度,朱元璋将人分三六九等,那么与之配套的是服饰,不同人穿不同衣服,如商人不能穿丝绸服饰。到了明末,这项制度基本名存实亡,富商大贾们的服饰一个比一个奢华。杨易干脆从制度上也将其废除,除了皇室专用的明黄色,其余一概不问。
废摊派,官府所需不再无偿靠摊派从民间征集,而是采用钱粮购买相关服务。历朝历代,官府的摊派永无止境,给民众造成很大的负担。
废差役、废劳役,百姓每年都要自带口粮为官府修建城墙等各类工程,特区将用钱粮征募劳动力。
简化税收,田税统一按朝廷的征税征收,其余杂税不再征收;商业上,规范注册制度,合并各项商税,按十取一的营业额征收,其余杂税一概废除。按大明律法,商税正税是三十分之一,但实际上各种杂税摊派下来相当高昂,甚至能高过你的营业额。其它方面的税收合理的合并征收,不合理的大量废除。征税不再收实物,全部货币化,以农场银行的标准银圆和银票为征收标的,也间接推动了银行的发展。
……
每一项制度的出台都引起巨大的争议,不少制度触及了几千年来的惯例,触及了大明立国以来的根本制度。但是,也为杨易赢得了不少“粉丝”,他们是士绅中的开明人士,他们是主张改革的力量,他们也为杨易的气魄所折服。一些人默默地打点行李,向上海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