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造船厂。
王进一行人从几个船坞离开的时候已经日暮西山。三五艘崭新的海船从远处徐徐驶来停泊在港湾。在负责人老刘的招待下,主人喝茶休息,洽谈买卖。
王进看着一艘艘千料海船成型的过程,基本了解情况,心中有数。虽然决定要采购,但却有想法。
他虽然不懂得如何造船,但是以他的眼光来看。宋朝船只过于沉重,吃水量深,运载量差强人意。如一艘长二十多丈,犹如庞然大物般的木兰舟,只能运载两万料,换算下来,就是一千两百吨。
然而,明朝时期同类型的船运载量却有五六千吨。郑和宝船运载量史上超万吨,排水量堪比航母。
造成这种原因主要是因为船只构架不同,技术差异。宋朝时期的船只还没有使用更加先进的榫铆工艺。为了应对海上恶劣环境,一般都将甲板和船舱塑造的比较厚,所以承载能力比较差。空间狭小,大的放不下,小的又多余,影响实际运载量。
据说,商队远航每次运载的货物与人员有比例,即便是有足够的空间也不会盲目运载。避免遭遇太大风浪的时候船体承受不住,导致开裂漏水。
王进多少了解后世的船只结构并借鉴,如扩大空间增强浮力,打螺纹孔,铆钉技术,更是知道明朝船只的榫卯结构。再加上梁山还有一个造船大师。
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王进思路越来越清晰,也打定主意这种命脉必须掌握在手中。经过老子提供先进技术思路,不断摸索尝试改良,自己建造更好,更适用的战船。
越想这样越好,王进愉悦地喝了一口茶,放下茶杯,看向大官人柴进:“兄弟呀!采购船只之前,我想请船厂帮忙采购大批适合修建海船的木材,或者以更高的价格从船厂购买,数量没有限制。”
“兄长,你这是?”柴进满脸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