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凋落的昙花:新莽王朝兴亡往事

(六)流民暴动

字体:16+-

天凤四年(西元17年),青州琅邪郡海曲县人吕母,因给冤死的儿子报仇,出海做了海盗,成为流民大暴动第一根导火索。

大约一年后(天风五年,西元18年),琅邪郡人樊崇起兵于莒(jǔ,今山东省莒县)城,手下聚集了几百个弟兄。后来,他率部进入太山(今山东省泰山市)占山为王,樊崇自号“三老”。同郡人逄(音páng)安、东海人徐宣、谢禄、杨音分别在当地起兵,几路流兵聚在一起有好几万人,声势很大。

刚开始樊崇等人一直以抢掠各地为生,只想吃口饱饭,并没有想从王莽的自留地里刨食吃。但因为因各地官吏执行强硬的平叛政策,坚持武力围剿,结果叛乱不但没有被平息,反倒有愈演愈烈之势。

地皇三年(西元22年)春,随着樊崇的势力越来越大,青、徐二州形势日益恶化。王莽急了,决定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官军主力十余万进入青、徐去镇压流民起义。王莽需要用铁血手段镇压这些反贼,让其他的贼人们都瞧瞧,这就是不做大新顺民的下场!

地皇三年(西元22年)四月,新军进入青徐境内。 新军刚来时,王匡尚能严格约束自己的部队,但廉丹可没王匡这么多讲究。廉丹刚来不久,就纵容部下烧杀抢掠,做尽了坏事,比土匪流贼还可恶。

老百姓本已经一贫如洗,哪经得起廉丹这般敲剥?民间流传一句民谣:“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由于廉丹纵部下作恶,朝廷军队在山东的声誉臭到了家,彻底砸了王家老店的招牌,老百姓恨廉丹入骨。

官军大举压境,樊崇根本没放在心上,樊崇召集将领开会,商量对付官军的办法。这时有个头领站起来,提出了一个很新鲜的问题:“我们部队人数较多,而军服却不统一,五花八门穿什么的都有,万一打起来伤了自家兄弟怎么办?”另外一个头领有办法,他提出一个好建议,因为本地朱砂石多,说是可以把朱砂涂在士兵们的眉毛上,变成赤色,这样不仅能分辨清晰,也能壮我军威。樊崇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就下士兵把眉毛全部涂成赤色,以示与官军区别,这就是历史上大大有名的赤眉军名号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