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将倾之帝国突围

#三、创立新的教育体系,促进中国教育转型

字体:16+-

晚清教育,由于教学内容基本上都是“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死记硬背,教育目标是考取功名。所以,清廷官吏“不学兵旅而掌兵,不懂会计而掌财,见洋人栗栗变色”⑽很多有识之士相继提出了尖锐批评,并建议与时俱进,创建新型的与世界接轨的教育体系。

作为科举骄子,又多次担任乡试主考、会试总裁,孙家鼐不仅洞察“国学”教育的弊端,而且,对于洋务运动的教育模式也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批评。光绪二十二年七月(1896年8月),他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指出:“独是中国京师建立学堂,为各国通商以来仅有之创举,苟仅援前此官学义学之例,师徒授受以经义帖括,猎取科名,亦复何裨大局?即如总署、同文馆、各省广方言馆之式,斤斤于文字语言,充其量不过得数十翻译人才而止。福建之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学堂及南北洋水师武备各学堂,皆囿于一才一艺……此中国旧设之学堂,不能仿照办理也。”

1898年7月3日,孙家鼐出任管学大臣,肩负变法急先锋的重任,“是时管学大臣之权限,不专管理京师大学堂,并节制各省所设之学堂。实以大学校长兼全国教育部长之职权。”作为大学校长,他要创办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作为首任教育部长,他还要管理各地新式学堂,构建新的教育体系。于是,孙家鼐“每日会集办事各员,公同核议,虽不在学堂办事之人,亦多方咨访,广集众思。总期受以虚心,任以实心,持以公心,矢以诚心,博取众长,折衷一是”。他顺应时代潮流,在汲取各方面智慧的基础上,对中国陈旧的国学教育体制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推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促进了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的全面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