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王伐纣之后,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周王朝的统治,除了安抚殷商遗民之外,周政权还采取了“选建明德,以藩屏周”的政策,即分封周武王的同宗、亲戚和功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形成拱卫周王室的屏障。史载最早的分封中,就包括周公家族的鲁,召公家族的燕和姜太公家族的齐。
分赐同姓图
周公告士图
作为周武王最重要的辅佐臣僚之一——召公,是武王的堂弟,因早年采食于召地,故史称召公。在西周初期的政局中与周公并称,《尚书》中称“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可见召公在西周初年是一个位高权重的显赫人物。《诗经》载当年周武王在召公的辅佐下,一天开辟疆域达上百里,后来历经成王、康王,位居三公、太保之要位,与周公平起平坐。武王得天下后,最早给予召公分封就国的奖赏,当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召公受封的领地具体在什么地方,一直是史学界存有争议的问题。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在河北涞水一带,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在河南偃城一带。而另一位史家陈梦家在他的《西周铜器断代》中干脆作出了“西周时代燕国的都邑所在不易考定”的结论。这个疑团的最终解开是在琉璃河遗址发现之后。
关于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世传有两种说法,其中之一是孙维昌等在所著《中华文明的历史足迹》中的描述:“琉璃河是北京市西南约五十公里的一个小地方。它最先是由业余考古学家吴良才发现的。吴良才是中国考古学先驱之一吴金鼎的胞弟,曾经在北京和兰州的中国银行工作。抗战胜利后,琉璃河水泥厂因恢复生产而向中国银行贷款,经办此事的吴良才在琉璃河收集了一大包陶片,返回后送到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的苏秉琦处。苏秉琦也觉得这是一处很有价值的遗址,但是限于当时的时局动**,无力组织发掘。直到1962年,在组织学生实习时,已担任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研究室主任的苏秉琦提出去琉璃河遗址复查和试掘的想法,后来在刘李店和董家林等地的试掘证明,这里有年代相当于西周的文化地层。但是当时对于这片遗址的重要性究竟如何并不是很清楚,而关于召公始封地的猜测多认为最初的燕国都城应当在今天的北京城西南,因此学者们并没有把琉璃河与燕国联系在一起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