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缩小武王克商年的范围,“工程”研究人员按照预定计划分头行动,其中由考古学家承担的“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专题组,在陕西境内展开了紧张的工作。
丰镐遗址是周人建都周原岐之后的第二个都城遗址。前文已述,周人自古公宜父迁岐后并开始崛起,经历三代,至文王时已有了相当强大的势力,并开始不断地征伐周围的方国。当消灭了商王朝西部的重要方国崇后,周人开始了东向灭商的战前准备。出于战略等方面的考虑,文王末年,周人开始将都城向东迁移,以尽可能地接近商的势力范围。坐落于沣河西岸的丰京即其迁都之地。到武王时,又在沣河东岸建了一座新的都城,史称镐京。因丰京与镐京甚近,且武王居镐之后,丰京仍然保留着周王宗庙,而西周诸王常居于丰或在丰处理国事,故史家向来将丰、镐并称,这里是文王、武王直至平王东迁后,整个西周时期的都城。
关于丰镐都城的湮没过程史无详记,但从流传于世的零散线索看,两处都邑的部分或大部分宫室毁于周幽王被杀之役是完全可能的。应当说,自平王东迁洛邑后,丰镐就衰落了。自汉迄唐,史载丰镐地望皆以都城附近有丰水、部水、滈池和昆明池等诸水道为主要依据,并指出它们与当时的城邑如汉城、唐城或鄂县城的相互方位和关系。到唐末,与镐京关系密切的昆明池日渐荒湮,最后变为民田。而鄗水和滈池的湮没年代还在昆明池之前。尽管世传“丰邑在丰水之西”,但自北宋以后人们已经不能分辨古丰水的位置了。于是,整个周都丰镐的地望也就无法确指了。明清以来,许多学者试图查明丰镐的具体位置,并为此做过不少努力,但一直未能如愿。丰镐遗址像西方的特洛伊古城一样完全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