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南:中国考古探秘纪实文学丛书(全11册)

持棒鸟人的启示

字体:16+-

不多时,杨定爱怀抱鸳鸯漆盒走了进来。现场仍在争论不休,谭维四接过漆盒看了一眼,对众人道:“不要吵了,证据找到了,就在这上面。”

鸳鸯盒左侧描绘的撞钟腹部击磬图

众人围上来一看,一个个目瞪口呆,想不到证据就秘藏在这个漆盒的身上。

只见在木雕漆盒两侧的方寸之地,分别绘有两幅主题性人物画。左侧画面是两件钟磬悬于一对兽形柱的钟磬架上,旁边一个鸟形人在持棒撞钟;右侧一鸟形人击鼓,一人舞蹈。两幅大小分别在7厘米×4.2厘米之间,周围用绹索纹装饰,如同现代油画的画框。从画面看,持棒撞钟的鸟形人当是一名宫廷乐师。可能古代画匠对物象之间的关系处理方法还不够掌握,或者是别出心裁,故弄玄虚,画面上的鸟人造型奇诡,整个身体似乎漂浮在空气之中,像一种单色的剪影,透出一种奇幻怪异的气氛。尽管鸟人与钟在画中的大小比例有些失当,但却为研究当年擂鼓墩古墓随葬编钟,尤其是下层大钟演奏用具及方法给予了明确提示。毫无疑问,画中的鸟人所持撞钟之棒,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墓坑中室编钟架前发现的那两根茶碗口般粗细的大木棒,若撞下层编钟,非此棒莫属。至此,一个争论不休的历史之谜得以解开。后来,考古人员把鸳鸯漆盒上的两幅图,正式命名为《撞钟击磬图》和《击鼓舞蹈图》。

鸳鸯形漆盒上的钟磬乐舞图(此图以朱漆绘于鸳鸯盒腹部左侧,画面中钟磬悬于一对兽形柱的钟磬架上,旁绘一乐师握棒撞钟,生动地反映出当年宫廷钟磬乐舞的生动场面。这一图像为我们研究当年编钟,尤其是下层大钟演奏用具及方法作了明确的提示。)

既然谜底已经揭开,墓坑中出土的木棒因年久日深,不堪重用,需要尽快弄两根复制的木棒投入工作。因当地栎木最为结实厚重,谭维四找到县文教局副局长周永清,派人到南山砍了两棵栎树制成木棒,算是解决了测试和演奏的工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