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岳南:中国考古探秘纪实文学丛书(全11册)

楚随交锋

字体:16+-

从西周早期,至迟在昭王时代,位于今山东、河南、陕西南部的几个姬姓和姜姓诸侯国,陆续南迁至江淮之间,立足生根。这几个国家的前锋则是姬姓的曾国和唐国,以及姜姓的厉国。若把桐柏山、大别山以北淮水流域的若干姬姓国也算在里面,在汉阳诸姬中,文化最高、经济最发达,名声最大者当是以随城为都的曾国。从历年来出土的地下文物推断,它的冶金制造业,特别是铜器的制造工艺水平,与中原各大诸侯国不相上下,在某些方面还有些超越。云集在汉东之地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姬姓与姜姓诸侯国,像一个半岛,伸进了蛮夷的海洋,离他们不远的东南和西南部,就是扬越、楚蛮和巴人。周昭王南征惨败以至身亡的教训时刻提醒着他们,再也不要轻易南进了,就在汉水一带稳住阵脚,坐地生根发芽,慢慢等待成长壮大。而作为在汉水以南富饶的平原上立足生根久远的“荆蛮”,到了熊渠时代已经做大,且在今当阳、江陵、荆门一带建立了一个牢固的根据地,又在今鄂州一带建立了一个虽未必牢固,却足以和根据地遥相呼应、侧面支援的据点。荆楚的强大,令其他诸侯国望而却步,而在那些“离居”和“无君”的汉水以南部落,因其弱小和卑微的地位,自是唯荆楚马首是瞻,情愿或不情愿地为其效犬马之劳。在这样一种氛围和环境中,楚国的强盛与北进只是个时间和机会问题了。

“江汉之阴阳”略图(引自《楚史》)

楚国要称雄于南方,仅控制江汉西南部是不够的,非全盘控制长江中游,特别是这一带的有色金属产地不可。要全盘控制这一带的有色金属,特别是用以制造兵器和礼器的铜锡产地,就必须要击败汉东的曾国与申国。西周灭亡,平王迁都洛邑之后,尽管中原诸侯对申、曾联合犬戎弑杀周幽王的做法大加斥责,并在正史中贬曾为随,但事情总有它的两面性和复杂因素掺杂其间。申、随二国毕竟有功于东周,在新天子及朝臣连同一批既得利益者的新贵们庇护下,申、曾借机得到了发展,申顺理成章地成为汉阳诸姜之首(袭姜太公之姓,太公称姜尚,又称吕尚,因而姜、吕相通),随国也逐渐成为汉阳诸姬的老大。与申相比,随国更加强大,这当然不是它受到来自天子王朝的庇护比申国多,而是它自身占据的地理优势,特别是与稀有的金、铜、锡等有色金属有着紧密关联。据专家考证,传世的《曾伯霖盙》作于春秋早期,其铭文有“克狄淮夷,抑燮繁汤,金导锡行”等字样,大意是:曾伯击败了淮夷,平定了繁阳,使运送铜锡的道路得以畅通无阻。据现代楚史研究者张正明考证,此器应为姬曾之器而非姒曾之器,理由是繁阳在今河南新蔡县,距姬曾近而距姒曾远,且姬曾国力强,姒曾国力弱。周人经略南土,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以铜为主的有色金属。曾国当时是最靠南的一个姬姓国,因而也是离长江中游铜的产地最近的一个姬姓国,对于维护铜锡北运的道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后来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看,曾国或说是随国乃是春秋战国时代长江中游地区青铜器铸造水平最高的一个诸侯国,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及数量众多的青铜兵器和其生活器具,就是铁证。